法华经讲记36:落入事相的戒行必须要契机,你不是法身菩萨别干法身菩萨的事情
法华经讲记36
《大乘妙法莲华经》讲记
上净下界法师宣讲
注:资料来源自净土教观学苑
【602】怎么能够让自己会权入实(三)?
请大家打开讲义,补充讲表第十三面,我们看三,观心无常。这个四念处,它的本法是四谛法。四谛法里面有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。这个里面的“修道”,道法,开出来有三十七道品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念处。
所以,整个四谛法门等于是,只要你要修出离道的,必修的。那么四念处有两个重点:一个是不净跟苦,这两种智慧是对治爱烦恼,贪爱的烦恼,对治我们身心世界的贪爱;另一个是无常、无我,这是对治见烦恼,就是我见的颠倒— —我们老是想要去掌控,这种主宰性、这种我执的颠倒。前面的不净、苦我们说过了,我们看第三个,“观心无常”,就是对治我见的颠倒。
三、观心无常
迷却真常,缘气纷纭集一腔。离彼前尘相,分别成何状。饶你会思量,终归罔象。过未无踪,现在原长往。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。
从四念处观心无常的本法来看,我们先看第二句话。
“离彼前尘相,分别成何状。”我们的心要打妄想,它有两个重点:一个能分别的心,一个是所分别的境。我们的妄想叫做生灭心,它是要有外境的刺激才会有的,所以,离开了外境它是不能存在的。它不能单独存在,不像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可以不需要外境,它能够离一切相,而单独地生起了别的功能。佛陀知道众生的根机,众生不必要现前。但是凡夫的妄想一定要有所缘境,说是假借四大以为身,心本无生因境有。凡夫的打妄想一定要有外境,外境拿掉了,这个心就觅之了不可得了。可见得这个妄想是因外境而有的,所以你没有真实体性,叫“离尘无体”,离开外境没有真实体性。这第一个。
第二个,“饶你会思量,终归罔象”。这说到我们众生的毛病了。我们凡夫,尤其是那种成功人士,他往往有一种错觉,就是我为什么成功呢?因为我对我的事业,我打很多妄想,我比一般人用心。我操碎了心,我今天才会成功。其实不是这样子的。你会成功,跟你打妄想没有关系,是因为你有福报力,你知道吗?你不用这么操心,你也会成功,你懂吗?操心的人多了去了,少数人成功嘛,是吧?所以我们凡夫总是觉得,我什么事都得操心,这个事情才会变好。我跟你讲实在话,这个事情会变好,你操心也没有用。它本来就变好,它就是变好;它本来会变不好,也跟你的操心没关系。所以我们操心叫做白操心。“饶你会思量,终归罔象。”可能刚好是因为你操心,这个事情本来就会成功,刚好让你碰上了,所以你认为你的操心让它成功。其实不对,你是白操心了,你不操心它也会成功。这个地方有一种无我的意思了。其实无常跟无我它们两个是混着说的,就是打妄想是多余的。这是从空间上来说。
从时间上来看,“过未无踪,现在原长往”。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蕅益大师常说的。为什么叫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心不可得呢?因为“未生无潜处”。你看你那个操心的心,外境没有生起之前它在哪里?你正操心的时候,“正生无住处”,这个心在活动,它住在哪里?它也不在身体里面,也不在外面,但是它就是在操心,正生无住处。“生已无去处”,事情过了,那个心也不可得。所以过去也不可得,现在也不可得,未来也不可得,它就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,没有真实体性。所以,它没有所谓的时间、空间的东西。结论:“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。”这个念头就是刹那刹那生灭,因为很相续,所以我们把它当真实。如果我们今天操作只有一路在权法上,用无常、无我来观这一念心,那后果不堪设想。那你会得到一个结论,所有的心识活动通通是多余的。我们从权法来看就是这样。但是你看大乘佛法,看净土宗,它不是这个概念。净土宗要欣求极乐,它是要有心识的。你要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,要作莲花观,要作正报观、依报观。诸位!一个人对极乐世界完全陌生,是不会往生的。
对陌生的东西,《法华经》讲很清楚,《法华经》的假观第一个是什么?“如是相”。极乐世界的相状在你的心中没有生起,表示你跟极乐世界没有“相、性、体、力、作、因、缘、果、报”。你连因地都没有,你结果也没有。就极乐世界跟你完全没有因缘,就这么回事。有些人念佛,他只跟阿弥陀佛结缘,他不跟净土结缘的。这很奇怪,好像他只想念佛不想往生。佛陀讲得很清楚,念佛是修皈依,往生要欣厌二门,要“厌离娑婆”,要“欣求极乐”。欣求极乐的前提,请你把极乐世界的相状在心中不断地观想,那个相是一个开关。没有相,它就不能创造潜在的功能,外在的因果。那怎么样能够保持中道,能够有所放弃、有所追求呢?来看第一段。
“迷却真常,缘气纷纭集一腔。”我们在面对妄想的时候,首先一件事,你从什么地方来?妄想是一念的真如本性(一念心性、真实的心性)一念的妄动,然后产生一种攀缘的心,这个攀缘心慢慢累积形成一团就变成妄想。所以它的本质是真如,它不能断灭。你看有很多人他不学《法华经》,他就是什么都不想,很多人不用第六意识的。他们会认为,第六意识是众惑之门,“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”。但是,第六意识,我跟大家讲,它是众妙之门,“诸佛正遍知海,从众生心想生”。你修六度,你也要去思惟,思惟六度的功德;你往生要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,生起好乐。所以怎么办呢?首先你要知道,你调伏妄想,但是不能破坏真如本性。
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说,破妄而且要显真,就是等于是引导。就好像我们说是黄河泛滥,有人用围堵的方式,我就不让你泛滥,用一道墙把它堵起来。这是不对的。阿罗汉就是这样干的,他就是想受灭,他把第六意识给灭了,叫做灰身泯智。其实,你这个第六意识可好用了,它是众妙之门。你要发菩提心,你要忆佛念佛,都要靠第六意识的,所以叫疏导。就是你把打妄想的心,不要打在娑婆世界,把它引导到极乐世界,叫做忆佛念佛,要疏导。就是佛法说的不要断灭而转变,要转变不要断灭。当然这个地方就必须要实法的帮助。
【603】怎么能够让自己会权入实(四)?
我们看第四个,观法无我。
四、观法无我
藏性周圆,循业随心法法全。和合因缘舛,戏论须排遣。外道枉纠缠,盲无慧眼。妙有真空,觅我同阳焰。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。
我们也是一样,先看权法,就是观法。这个心所缘的一切的人事地物,都叫做法。这个法是怎么来的呢?外道说是和合,小乘说因缘,其实都是错的,都是戏论。为什么诸法因缘生不对呢?诸位!我们以前刚学佛不是说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”吗?对不对?那么为什么在法华会上诃责诸法因缘生呢?因为这是方便说。诸法如果因缘生,那这个就是生灭四谛,就是生灭法。
其实,一切法不仅是因缘生,还要加一句,它是“唯心所现”。它是你一念心性受熏以后,受因缘的熏习变现出来。不是只有因缘,还有你一念心性。你那一念心性是根本,因缘、业力只是一个助缘。所以完全讲因缘生是不圆满的。小乘的因缘观跟外道的和合观都是错误的。外道就是在这个和合因缘里面纠缠,而失去了智慧眼,要么就落入断见,要么落入常见。那怎么办呢?“妙有真空,觅我同阳焰。”其实一切法是因缘所生,还要加一句话,“唯心所现”。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,一切法没有主宰性,切莫把十法界的因缘所生法当作本来面目。因缘所生法是所现的东西,就像镜子现出影像,但是那个影像不能代表镜子。镜子是能,影像是所。我们很多人会把影像当成镜子,这是不对的。
所以,必须把理观放进去。说是“藏性周圆,循业随心法法全”。就是这个法,一切法是怎么来的?你怎么就今生变成一个女众的法,他变成一个男众的法,有些人变成诸天的法?因为真如本性的内心具足一切法的本质,而每一个人造业以后,这个业力去熏习我们这念心,就“因缘所生,唯心所现”,是你的心变现出来。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本来是平等的,“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”,但是我们各造各的业。你过去造了女人的业,所以女人的心态,你的心就把女人的相状给变现出来了。这个地方就是安住真如来修观。
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明一件事:我们的重点要放在解脱道,因为从现实的角度,权法对我们是急迫性。后面佛陀会说三界火宅,佛陀没有让你马上成就功德庄严,而是赶快离开火宅,所以出离的权法对我们是当务之急。但是你别忘了一件事情,你迟早要成佛的,不管你愿不愿意。所以你为了你未来能够对接方便,你必须把理观放进去,才不会错损菩提。
诸位,修解脱道的时候,不能损害你未来的菩提道。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,先“法法消归心性”,站在心性的角度来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。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,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,用心性里面的空法去破恶,用心性里面的假观去修善,但是都是会归到一念心性,这样就对了。用权法跟实法的相互关系,就是把解脱道跟菩提道结合在一起,先求安住,再求调伏跟引导。四念处是这个概念,其他的法都是这样操作。这个就是整个《法华经》的核心思想:“会权入实,权实不二。”舍利弗尊者就是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他开始知道“我定当作佛,心生大欢喜”,是这么一个概念。这以下就说明舍利弗尊者的理解。看己三的“如来述成”。
【604】舍利弗尊者过去也学过《法华经》,那为什么会退转呢?
己三、如来述成分三:庚一、昔曾教大;庚二、中忘取小;庚三、还为说大
前面是舍利弗尊者讲到自己在〈方便品〉对权实二法的理解,这以下佛陀亲自给他印证而认可,如来述成。这以下有三段,我们先看第一段。
庚一、昔曾教大
看经文。
尔时,佛告舍利弗:吾今于天、人、沙门、婆罗门等大众中说,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,为无上道故,常教化汝,汝亦长夜随我受学。我以方便引导汝故,生我法中。
这段是佛陀在印证,印证他说的话是对的,一方面讲出过去一段往事。佛陀告诉舍利弗跟法华会上的诸天、人、沙门(沙门就是出家人,出家修行人;婆罗门,就是当时的贵族等),说,我在过去两万亿佛之前教化过这些声闻人。这是什么情况呢?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,他曾经有一次做大通智胜佛的王子。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前是个国王,他生了十六个王子,释迦牟尼佛是其中一个。后来大通智胜佛出家了,那十六个王子也跟着出家了。出家以后就各学各的,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学《法华经》。释迦牟尼佛作为出家的一个菩萨法师,他就跟他的弟子讲《法华经》。当时的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这些声闻弟子都在场。
所以说,从那一次大通智胜佛的十六王子到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出世,中间已经经历了两万亿佛所这么长的时间。这么长的时间,释迦牟尼佛当然不断地进步,他为了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缘故,“常教化汝”,经常地教化舍利弗等声闻弟子,教化《法华经》大乘的思想。而且“汝亦长夜随我受学”。这个长夜就是,因为这些声闻当时的情况还是无明未破,犹居凡位,心中的颠倒妄想没有破坏,所以叫做长夜。当时我就以种种的方便来教导你们修学《法华经》,而“生我法中”。
这个生我法中怎么解释?古德意思就是说,我们内心的“生”有两种:我们凡夫是依妄想而生。你打一个妄想,你想干什么,你就跟着妄想走。我今天想要去吃面,你就跟着妄想去走,去做种种的事情。但是修行人不是,修行人在妄想当中多了一个力量,叫做道法。你听闻了一个道法,透过闻思以后会产生一个引导的力量,这个时候你的心中会有一种道的力量,叫做“生我法中”。这个生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?古德把它做一个判教,叫外凡资粮位。就是舍利弗尊者虽然学了《法华经》,学了大乘法,但是属于资粮位,是外凡。就是心游理外,身居有漏。我们现在大概只要没有成就禅定之前都是资粮位。资粮位是最容易退转的,说是“惑业未断犹坯器,经雨则化弃前功”。说这个陶瓷,泥土捏成一个相状,但是没有烧,所以逆境的雨水一下,就完全前功尽弃了。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过去,就是舍利弗尊者其实你以前是修过《法华经》的,学过大乘法的,但是那个时候的功力不深。这是一个情况,昔曾教大。
庚二、中忘取小
舍利弗!我昔教汝志愿佛道,汝今悉忘,而便自谓已得灭度。
虽然释迦牟尼佛经过两万亿佛所这么长的时间,教育过舍利弗尊者等声闻人,但是这些人遇到了障碍,“汝今悉忘”。你们后来是遇到了恶因缘,每一个人的恶因缘不同,反正原则就是“退大取小”了。退大取小以后,佛陀一出世,面临的一个五浊恶世的时代,佛陀也不好马上启动你的大乘善根。所以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之下,佛陀先讲小乘法,先让你成就阿罗汉;然后最后临灭度之前再讲大乘法,来把你过去的大乘善根给启动起来。
这个“汝今悉忘”,我们解释一下。这是讲到舍利弗是怎么退转的,怎么退大取小的。说是舍利弗学《法华经》以后,知道权法妙,实法妙,当然就发了菩提心,说是我们应该去接受历练。后来有一个婆罗门外道就跟他要眼睛,说我妈妈生病,医生说我这个药要修行人的眼睛来和这个药,才可以把她给治好。他说你可不可以把眼睛布施给我?舍利弗想没事,菩萨第一度就是布施,就把左眼挖下来送给他。这婆罗门说我妈妈的药要右眼。那你怎么不早说呢?舍利弗就把右眼也挖给他。挖给他以后,这个外道就在鼻子闻一闻,说你这个修行人根本持戒不清净,眼睛这么臭,就丢在地上,离开了。
这件事情对舍利弗尊者刺激很大。他还是一个凡位菩萨,资粮位,他理观薄弱,心游理外。我们看唯识学上说,资粮位菩萨完全靠信仰在支撑,他理观薄弱,他不像内凡位或者圣位的菩萨。所以对他来说刺激太大了,就退大取小。
【605】为什么菩萨初学,偏重断恶而少部分修善?
而退大取小这个事很麻烦。就是说,你曾经修过,后来恶因缘,你会烙下一个很深的痕迹:对大法的畏惧。所以很多的大德劝我们,受了菩萨戒,量力而为。你看菩萨戒,它也是有实法、权法的操作。你看实法,大家都发菩提心,每一个人得戒体都是“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”,这是实法。实法要圆满,要上契诸佛实相之理,否则你就不能得戒体。但是你今天受完戒,从戒坛回来,你真的能这样干吗?不可以呀。说要誓度一切众生,不可以。从权法的角度,你看蕅益大师的注解,菩萨初学,偏重断恶,少部分修善。度众生是暂时保留,他保留意乐,随喜赞叹。尤其是《梵网经》。《梵网经》里面很多都是圣人的境界,“析骨为笔,刺血为墨”。你看以前埔里有一个出家众,为了要燃身供佛把身体烧了。这个不是菩萨道,这叫愚痴。《梵网经》里面很多是给法身菩萨修行的。
所以,落入事相的戒行,你必须要契机。就是你是凡夫位,印光大师常常讲,你不是法身菩萨,你别干法身菩萨的事情。那你会说,那我可是发了愿的: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!发愿归发愿。本来就是这样子。菩提心,凡位的菩提心叫做愿菩提心,它不是让你去实践的。你要到见道位,到了法身以后,才有所谓的行菩提心。舍利弗尊者当初就是做得太超过了,所以退大取小。那当然,功不唐捐,他以前行过菩萨道那种善根力,终究是没有丧失,只有退转,没有丧失。所以才有第三段的庚三,“还为说大”,他才会在〈方便品〉第一个开悟。过去的善根其实并没有白费。
【606】你知道权实不二的操作,你修任何佛法就是菩萨法
庚三、还为说大 我们看第三段。
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,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,名妙法莲华,教菩萨法,佛所护念。
舍利弗退大取小以后,佛陀出世了。我们说过,因为环境的特殊,五浊恶世、三界火宅,佛陀在紧迫情况之下,并没有马上启动他的大乘善根,而直接启动他的小乘善根。等到到了法华会上,才开始用〈方便品〉、后面的〈譬喻品〉来使令他们忆念过去的菩提本愿跟过去的菩萨六度的法门。也就是为什么到最后入了解脱道。解脱的功德以后,佛陀再为这些声闻说是大乘经。
这个大乘经叫做《妙法莲华经》,它有两个特色:“教菩萨法。”这个教菩萨法很重要,它这个菩萨法不是对立的。说是你修的本来不是菩萨法,比方说你本来是干慈善事业的,你整天做慈善事业,做资源回收等等,以佛法的角度你可能是人天乘。但是你学《法华经》以后,你知道“权实不二”的操作,你就是菩萨法。他这个菩萨法叫做绝待论妙,就是绝待,它不是相对的。就是你只要懂这个道理,你就是菩萨法,就是成佛之道。《法华经》的菩萨法是这样,什么都是菩萨法,关键是你道理懂不懂。
【607】为什么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《法华经》一定要佛陀亲自讲?
那么这个法这么殊胜是谁来护念呢?佛所护念!诸位!我们看《华严经》,佛陀讲得不多,很多大菩萨讲了,讲到自己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佛陀每一个阶位都叫一个菩萨出来代表讲,你以前是怎么样的因地,后有什么结果,讲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因果。《阿含经》是佛说的,但是这是小乘法,这个不是教菩萨法。大乘佛法里面,方等、般若,般若经很多是佛陀没有讲,叫舍利弗尊者、叫须菩提尊者转教菩萨。
只有两部经,我们自己目前学到两部经,是一定要佛陀亲自讲,其他人没有资格讲半句话的。一个是《阿弥陀经》。蕅益大师解释说,《阿弥陀经》为什么其他人都没讲呢?你看《华严经》,很多大乘经典,都是佛陀讲一句,菩萨讲一句,佛陀印证:你说得对,如是如是就可以了。为什么《阿弥陀经》一定要释迦牟尼佛从头讲到尾呢?因为净土妙门不可思议。你说生死凡夫,带业凡夫跟阿弥陀佛能够感应道交,这个是诸法实相的境界,等觉菩萨都没有资格说,都没有资格讲这个感应道交。唯佛与佛方能究尽诸法实相,所以佛陀可以讲。这第一个,净土法门只有佛陀可以讲,其他人没有人可以讲半句话。
《法华经》,你待会就知道,也是没有人敢讲,从头到尾都是佛陀“为实施权,开权显实”,就是“佛所护念”。因为这个法门太深了,太微妙了。它能够不管你过去修什么法门,都能够把你弄到佛道去,只要你懂得怎么操作。一个声闻人本来是对佛道完全的放弃了,都可以把他引入佛道。你看看后面,舍利弗尊者还算不错的,他利根人;你看看那个目犍连、迦叶尊者,他自己说,方等会上、般若会上我看到有人受记,我完全不生好乐。为什么?因为我观一切法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跟我都没有关系。这种人佛陀都有办法去启发他的菩提心,当然这必须佛陀亲自出手。就是说《法华经》不但是把一切法会归到菩萨道,而且是三世诸佛唯一的所护念的法门,佛陀亲自教授的。
【608】你没有学《法华经》,你不知道怎么样操作权实不二,你就成不了佛
那么这段经文,蕅益大师讲两句话来做一个总结说,佛陀“昔以大法令生信解;今以权法令证小果”。舍利弗尊者为什么能够在〈方便品〉开悟?事出必有因。说他本来是修小乘法,他怎么就能够开悟呢?因为他以前修过《法华经》,所以他有善根力。现在,佛陀考虑现在的因缘,先以权法,就小乘法,令证小果。
所以诸位!这个地方,“昔以大法令生信解”,这个善根力是重要。我们这样讲好了,诸位!你的成佛之道,你的无量生命当中,你至少要有一次听过《法华经》,至少要有一次。我今生没有学,那你来生一定要学;你来生没有学,你再来生。就是说,你如果《法华经》一次都没有听,你就不可能成佛了。因为你没有其他的法门可以取代《法华经》。《华严经》,譬如日出,先照高山,你上不去;《阿含经》,独教小乘法,是讲四谛十二因缘,没有讲发菩提心,没有讲真空妙有,只讲灰身泯智;方等、般若,有那么一点意思,但是不明显,不像《法华经》讲这么直白。
所以诸位!不管你什么时候学都没关系,你的生命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听过《法华经》,更重要的是听懂《法华经》,那你以后就有成佛的希望了。这是很重要,因为《法华经》是不可取代的。有些法门是权法,比如说,你去修这个法门,他可能不需要。他没修没关系,不影响成佛,因为权法是各人不一样。你修这个法门,他不一定要修;他修这个法门,你也不见得要修。这是每一个人的过渡。但是对不起,《法华经》你一定要修!你没有学《法华经》,你不知道怎么样操作权实不二,你就成不了佛。
【609】舍利弗为什么有资格被佛陀授记成佛?
己四、与之授记分二:庚一、长行;庚二、重颂
我们看己四的“与之授记”。
舍利弗尊者本来是一个阿罗汉,他本来准备要灭度了,他带着一种失望跟后悔的心情,本来他是准备要进入无余依涅槃,后来佛陀用《法华经》把他给救了。救了以后,他从阿罗汉直接转到圆教的初住,别教的初地,就直接转入了法身菩萨,所以有资格受记了。这个地方有长行跟重颂。
庚一、长行分八:辛一、时节因果;辛二、国土庄严;辛三、说法教化;辛四、劫号名称;辛五、菩萨众数;辛六、寿量长短;辛七、转计补处;辛八、法住久近
辛一、时节因果
看经文。
舍利弗!汝于未来世,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,供养若干千万亿佛,奉持正法,具足菩萨所行之道,当得作佛,号曰华光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
这个地方讲到舍利弗尊者成佛的时间跟因果的相貌。先看时间。舍利弗!汝于未来世中,要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。这是很长的时间了。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,那么这么长的时间他做什么事呢?他做三件事:第一个,“供养若干千万亿佛”。成佛不是只有靠开悟而已,你要有福德资粮。所有的资粮里面佛陀是最大福田,所以你要供佛,供养种种的千万亿佛。
第二个,你要修智慧,“奉持正法”。你不是只有供佛,你要跟佛陀学习中道的一心三观的思想。你要把过去偏空的无常、无我的智慧换成中道智慧,奉持中道的智慧。因为这条智慧对他们已经没有用了,因为他从生死轮回过来以后,我空的智慧对他已经没有用了。第二个,学智慧。第三个,“具足菩萨所行之道”,广修六度跟众生结缘。所以这个成佛需要三种力:福德力、智慧力、因缘力。他跟众生要结缘,那这是三种因地。
最后果地。经过这么多的时间以后,“当得作佛,号曰华光如来”。这个华光如来,这是他的别号。蕅益大师说,为什么叫华光如来呢?因为他的因地里面,他法华会上因为看到佛陀放光现瑞而开悟,乃至于授记。未来在果地上,他成就妙法光明三昧。他的因果都跟光明有关系,所以叫华光如来,这是他的别号。他的通号就是这十种通号,这个就不说了。
【610】舍利弗转成初地,表明他有这个能力作佛,那为什么要授记呢?
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问题,说授记这件事情,舍利弗从一个阿罗汉听到〈方便品〉开示悟入佛的知见,从阿罗汉因为有智慧的加持转成初地。初地就是法身菩萨,他就可以月印千江,百界作佛,他有这个能力作佛。为什么要授记呢?我们说明一下。
诸位!初地是你也有那个能力可以作佛,但是你不见得有这样的因缘作佛。也就是说,初地你成就的是法身佛。这法身佛比较简单,你在佛堂里面,你入不思议境,入一心三观,那你就是法身佛了,你的法身就现前了。“从佛口生,从法化生”,你那个道法就把你现成一个法身佛。但是,你要变成一个应身佛,你要来到人世间现出佛的身相,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你要有你的眷属,在人世间建立佛法僧三宝。对不起,没那么简单。应身佛是很难的,我们说过,不是靠智慧而已,要有福德力。你现身相,你就要修相好,“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”。为什么要修相好?《大智度论》龙树菩萨说,因为佛法很多道理是不可思议,佛陀没有相好,他没办法摄受众生。就是说,往往佛法的道理跟众生的思考是背道而驰的,所以众生没有智慧来判断之前,佛陀必须要用人先摄受。
其实舍利弗尊者刚开始也是被佛陀大悲心摄受,才安定下来。所以你要有相好庄严,你要有福德资粮,更重要是你要有人缘。佛陀好不容易现出一个佛的相状,建立三宝,结果没有人来信仰,这些众生跟你都没缘,那你也不能成就应身佛,那你只能够变成这个佛的弟子。一佛出世千佛护持,你只能够护持别人。诸位!你来到人世间,只要你有本事现出佛身,表示你准备好了,智慧力、福德力、因缘力都准备好了。
【611】为什么舍利弗的授记比菩萨授记更重要?
那么声闻人为什么一定要授记?在经典上古德解释说,舍利弗的授记比菩萨授记更重要。因为舍利弗他们这种声闻人,他们很多的功课都没有做。因为他一路走来是偏重在空性,他福德力也相对比菩萨弱。菩萨是生生世世在人世间里面打滚,历事炼心广修六度,虽然退转,但是他就是绝不放弃。一路走过来,他福德力比较高,因缘力也强。所以,福德力跟因缘力这一块,是声闻人要去补做功课的。所以佛陀怎么样呢?先讲出一个方向。佛陀以他的他心通,给他授记说,你未来的方向是怎么样的,你的佛号是什么名称,你的国土是怎么个庄严法,你的眷属有哪些,你经过的时间。其实这个时间,很多古德都这么说,时间相当长,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。就是因为声闻人他们以前在空性的时间他福德力、因缘力都没有做到,所以后面很多功课在假观这一块要慢慢地把它补上。授记,当然某种程度上给阿罗汉很多的信心。佛陀是真实语者,既然佛陀讲出来,这个事情就一定会出现。第二个,佛陀在授记的时候,讲到他们的依正庄严,也给他们在现在有一个努力的方向,努力的指标。是这个概念。好,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,从舍利弗的开悟到授记。
回向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法华经讲记25:野鸭子飞过去了你的心在哪里?你在做义工的时候你的心在哪里?
法华经讲记26:每一个人开始学佛没有选择性,你第一个法一定是因缘招感的
法华经讲记27:诸位!《法华经》你要么接受,你要么离开,你只有两种选择
法华经讲记28:诸法因缘生跟安住一念心性同等重要,你不要执理废事
法华经讲记29:把一念的心性跟因缘的修证合起来,就是本经说的妙法
法华经讲记30:善良比智慧更重要,除了智慧以外还要注意众生的感受、需求
法华经讲记31: 你向因缘求回报,真如门就关起来;心中无所得,真如就会回报你
法华经讲记32:人生永远是平衡的,你把坏人都拿走了,好人就变成坏人
法华经讲记33:不是你一定要把三界走完了才来修成佛之道,那你就太晚了
法华经讲记34:每个人都有特色,关键是你会不会用你的特色去开显自性的功德
法华经讲记35:你什么法门都修过了找不到目标了,就是你学法华经的时间到了